珊瑚白化现象的预警,全球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

日本货轮漏油影响不断 或致毛里求斯海域珊瑚死亡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新网8月26日电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25日,正在毛里求斯的日本国际紧急救援队第二批队伍举行线上记者会,就此前在毛里求斯近海发生的日本货轮燃油泄漏事故表示,触礁货轮或将导致附近海域的珊瑚死亡。 据报道,紧急援助队指出,他们认为,搁浅船体后

珊瑚是类似于植物的动物,能建立像石头一样的城堡,从而将生物学、植物学、矿物学融为一体,它们绝不只是海洋中的点缀而已,而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们是自然界最灵敏的预警装置,能对环境中最微小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可以作为地球各类环境问题的信号。因此,珊瑚能够精准预示未来全球的气候变化,被视为今后气候问题的风向标。

1981年初夏的一个星期六,天空碧蓝如洗,查理·韦龙(Charlie Veron)正怡然自得地在昆士兰中部海岸潘多拉礁附近的温暖浅海中潜着水,突然,一样令人警觉的东西抓住了他的视线。他穿过四周翔游的鱼群,潜到下方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边检视起来,特别是观察其中一丛在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的分叉珊瑚。后来,韦龙本人给这种特殊的珊瑚起了一个名字,叫“潘多拉角孔珊瑚”(Goniopora Pandoraensis)。

这些珊瑚主要呈棕色和黄色,和后来让潘多拉成为潜水和旅游胜地(近来主要吸引日本游客)的粉色、赭色、蓝色、鲜绿色的其他珊瑚品种对比极为鲜明。但那天令韦龙感到惊诧的是,角孔珊瑚一个冠的中心出现了一片极不寻常的纯白色。白色区域呈圆形,直径大约6英寸。

他伸出手,轻轻地徒手摸了摸其中一处白色的珊瑚丛。大部分仍然是硬的,还活着,而且感觉很刺手——凡是直接用手摸过珊瑚的人都知道那种触感。如果珊瑚死了的话,叶片状的骨骼会折断,哪怕只是轻轻一碰,也会整个碎成粉末,如雪花一样落到海底。韦龙确信它们还活着,但他同时也很警觉,因为它们病态的模样预示着可能快要死了。他掏出防水相机,拍了一张照片:这是他第一次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太平洋素来的生物学明珠——看到后来被称为“珊瑚白化现象”的噩兆。

这是海洋(这里主要是指全球海洋系统中的太平洋部分)正遭受严峻考验的最初征象之一。

韦龙是一位博物学者、科学家、珊瑚专家,自1972年开始研究大堡礁美丽的珊瑚。他后来发现、记录、分类了世界上845种已知的能生成珊瑚礁的硬体珊瑚,并编写了权威的珊瑚世界的百科全书。所以,他当时有足够的把握判断自己眼前的景象是一种可怕的预兆:珊瑚大面积白化现象将在未来几个月或几年中席卷整个热带海洋。“这是很可怕的场景。“他后来说,“有400年、500年、600年历史的珊瑚白化并死去。这就是最近的事情。”

他这最后一句话很重要,因为这说明是某种才出现的,当时还不为人知或者无法确定,又或没有被完全承认的外部力量,导致了这些可爱而高度敏感的动物枯萎、白化,最终死亡。

潘多拉礁的珊瑚在那个夏日向全世界发出了预警,而对珊瑚群落的细微变化高度敏感的查理·韦龙,就成了第一个接收到这一预警信号的人。作为新晋的澳大利亚海洋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查理·韦龙非常清楚他首次发现的珊瑚白化现象的原因。珊瑚虫体内通常富含一种叫作“虫黄藻”的藻类植物细胞,两者和谐共生:海藻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营养,而珊瑚为海藻提供保护。当海藻感到安全和舒适时,就会制造氧气供珊瑚利用,珊瑚需要氧气来制造各类物质,特别是其形成骨骼所需的碳酸钙——骨骼正是形成珊瑚礁的核心材料。珊瑚的色彩也来自虫黄藻,但也要在海藻感到安全和舒适的情况下才可以。

甘孜州“世界最大珊瑚堆绣唐卡”获世界纪录(WRCA)官方认证

肖宵 白马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四万五千颗红珊瑚珠熠熠生辉,红、白、绿、蓝、黄各色叠加交织,在长7.1米,宽5.68米的巨幅堆绣唐卡上,绣出一幅和谐家园的美丽图景....... 8月28日,“世界最大珊瑚堆绣唐卡”世界纪录认证仪式暨“堆绣唐卡”艺术展览交流会在成

但由于各种原因,珊瑚虫偶尔会下逐客令驱逐海藻。它们之前的共生关系被迅速终止,珊瑚也因此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无法获得所需的氧气,也没有了海藻光合作用时产生的副产物——葡萄糖和氨基酸,同时无法再维持它著名的鲜艳色彩。在外人看来,珊瑚的颜色突然消失了,变得死白死白,就像漂过似的。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没有氧气、葡萄糖和蛋白质,珊瑚虫就会死。

韦龙也猜到了角孔珊瑚为什么会突然赶走海藻,结束这段友好而必要的关系。这完全是因为压力。珊瑚这种动物非常娇气,一旦它生活所在的阳光明媚的温暖浅海受到严重扰动,它就会受到惊吓,虫黄藻就成了它敏感神经的第一个受害者。

令珊瑚不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可能是由于海水的温度上升,也可能是因为海水的酸度增强。而在20世纪80年代,这两种情况兼而有之。由于当时仍不明确的种种原因,海水的平均温度上升了约一摄氏度,这意味着到天气最炎热的几天,气温会超过珊瑚的承受能力,于是引起了显而易见的灾难性后果。

几周以后,最初的白化突然传播开来,不仅局限于太平洋范围,而是遍及全世界——大约和潘多拉礁同一时间,8000英里之外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也发现了早期白化现象。

之后的时间里,全球各地的珊瑚礁继续遭遇重创。最著名的是1997—1998年间的一次白化灾难:主要生长于红海和安达曼群岛的一种热水珊瑚全部死亡!原因是海水温度过高,就连这种适应高温的珊瑚品种也无法应对。2001年的一次白化事件范围更大,以致很多德高望重的海洋生物学家开始预测,再过50年世界上所有的珊瑚礁都将消失。

就在今年4月7日,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发布公告称,该校珊瑚礁研究项目中心主任特里·休斯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3月份最后两周从空中观察了大堡礁区域的1036个珊瑚礁,结果发现了大面积白化现象,特别是大堡礁南部首次出现珊瑚大规模白化。这也是大堡礁有记录以来最广泛的珊瑚白化现象。珊瑚正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

选自:《太平洋的故事》牵动人类命运的海洋史

本文源自头条号:悦读名品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港大海洋研究揭示 海洋暖化下珊瑚宿主藻类的物种竞争能力

生活在宿主细胞中的共生素细胞的共轭焦点影像。(相片提供: Allisonmlewis / CC BY-SA) 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和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崭新方法,研究珊瑚如何改变其微生物组(特别是共生藻类)以应对全球暖化的影响。研究揭示了藻类因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