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官赐福小剧场:菩荠观小日常7
微信号:qinglan337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又睡着了......”谢怜无语道,心想果然还是个孩子,只有小孩子,才能有这么好的睡眠质量吧? 花城看了眼权一真,没有出声,起身把碗拿去洗了。 洗完碗,花城又将灶台上上下下打扫了一番,擦得灶台澄亮如新、一尘不染。 果然,三郎干活是真的又
大家有没有发现,
看古装片的时候,
在月黑风高夜,
经常会出现这样一款,
杀人越货必备的点火神器。
↓↓↓
人们只要打开密封的竹筒,
用力一吹,
这东西就会自燃起火,
神奇指数
完全符合武侠片的神秘气质。
你知道这玩意叫什么吗?
古代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吗?
难道这就是中国古人平时用的打火机?
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
古装剧中这个一吹就着火的小棍棍——叫做火折子。
其实,它并不是我们认为的打火工具,而是一个保存火种的工具。
根据《天工开物》一书所记载,火折子源出于南北朝时代的北齐皇宫。
火折子的长度一般不超过15公分,方便握持。
火折子的外壳一般是竹筒,里边放了许多易燃物。
其中主要会用到红薯藤蔓、棉花、芦苇缨子等,作为燃烧物。
其次就是硫磺、松香、磷、硝、香料等,作为助燃剂。
其中红薯藤蔓需要在水中浸泡,然后晾干,锤扁作为引火和燃烧用。
外出的时候,人们得提前将火折子点燃,然后扣上盖子,使其保持半燃烧半灭的状态。
需要用的时候,打开盖子,火种和空气接触,再加上里边有助燃剂,就会死灰复燃。
但是火折子保存时间有限,价格也比较高,在古代,并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
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出宫展览!在这里读懂皇家的“妙宝庄严”
故宫博物院庋藏丰赡,其中有一类藏品不为外界熟知,却地位崇高、精美绝伦,那便是宫廷法器类文物。从这些形形色色的金刚铃、嘎巴拉碗、嘎巴拉念珠、净瓶、海螺、法衣、佛塔、佛钵中,可一窥清代宫廷的物质文化以及皇室的宗教信仰。 由故宫博物院和嘉德艺术中
所以说在古装剧当中,火折子这么频繁地出现,有一定夸大的成分。
古代取火并不简单——钻木、敲石
要知道,在火柴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生火做饭可是一件重要又不容易的事情呢。
从上古一直到唐朝,人们点火都是靠钻木取火。
因为钻木取火比较费时费力,所以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都会保存火种,以便做饭的时候取用。
这大概就是成语薪火相传的来历吧。
包括现代的奥运会前的火炬传递,都与上古人们保存火种的习俗有关。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敲石取火。
就是用铁片敲击石头,然后下边放上用草纸或艾草制作的比较亦然的火绒。
除了钻木、敲石取火,人们还发明了阳燧取火,即利用凹镜的原理来聚光取火。
制作一面凹面铜镜,放在太阳下,瞬间即可得火。
但是无论钻木取火、还是阳燧取火,它们只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
古代真正的打火机——火镰
清朝的时候,火镰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打火机。
有人说这是藏民的发明,后来传入汉地。
由于形状酷似弯弯的镰刀,与火石撞击能产生火星而得名。
用火镰刀撞击火石,引燃火石边缘的易燃介质。
再对着易燃介质,短促有力的吹气使其生出火苗,打火完成。
火镰可以随身携带、随取随用,取火效率高,因此被不分阶层地广泛使用,还成为当时吸旱烟者不可离身之物。
而一些贵族富商为了彰显身份,还会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
再在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者镶嵌玛瑙、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的宝石,极尽奢华。
在农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火镰还比较盛行。
但随着火柴和打火机的流行,现在已很难见到它的踪影。
哈哈哈哈,原来我们都被电视剧给骗了。
但是,如果大侠在银幕上用火镰,丁丁当当敲半天,估计那样就不够帅了!
- End -
本文源自头条号:太原腔调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超百科2252」“珊瑚”一词由来?
我国文献中珊瑚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代。《山海经·海中经》记载:“珊瑚出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山海经中同时还记载了一段捕捞珊瑚而不得的故事(此处的珊瑚很可能并非贵珊瑚)。多数学者考证认为“珊瑚”二字并非汉语,而是外来词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