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涠洲岛:珊瑚“宝宝”的“奶爸”保育员

看!他们在海底“种”珊瑚

微信号: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珊瑚的生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许多珊瑚陷入白化危机。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地处全球珊瑚分布纬度北沿,在这里,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珊瑚的保护与生态修复。 专家认为,涠洲岛海域气温相比赤道地区偏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里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将珊瑚捆扎在苗床上。

今年33岁的黄雯是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也是该校珊瑚保育中心主任、众多珊瑚“宝宝”的“奶爸”。

从2015年开始,黄雯及其团队对涠洲岛珊瑚礁进行调查及修复工作,并联合相关部门在涠洲岛设立了珊瑚礁修复区,将在实验室中培育的各类“长大”后的珊瑚“宝宝”投放于涠洲岛海域。除此之外,他们还会捡拾收集掉落在海底的珊瑚断枝,将其绑在废弃蚝壳制成的苗托上,再潜入水底将珊瑚“种”入水下苗床。

“种”珊瑚需要人手,一次密集的修复工作需要10人左右3、4天连续的潜水作业才能完成。为此,黄雯会培训岛上的潜水教练参与工作。

目前,黄雯及其团队在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区进行了5年多的珊瑚礁修复实验,繁育了珊瑚十几种共1万多株,修复取得了明显成效。“希望有朝一日,涠洲岛能成为全球珊瑚‘宝宝’的‘避难所’”黄雯说。

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影报道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割断珊瑚上缠绕的渔网。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将珊瑚苗托“种”入苗床。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附近的沙滩上,黄雯(左二)和潜伴搬运装备上船,准备出海作业。

↑这是4月7日拍摄的广西涠洲岛珊瑚修复区苗床上生长的珊瑚。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馆办公室,黄雯在出海前检查提前制作好的珊瑚苗托。珊瑚苗托由废弃的蚝壳制成,用来插入苗床支撑珊瑚苗。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附近的海域上,黄雯(右)和伙伴坐船前往珊瑚礁修复区。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前右)将从海底捡到的掉落的珊瑚绑扎固定在苗托上。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成功地培育了珊瑚

奥尔登堡大学海洋环境化学与生物研究所(ICBM)的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成功:在ICBM威廉港(Wilhelmshaven)站点的水族馆中,他们首次在德国诱导石珊瑚有性繁殖。 由环境生物化学小组的彼得·舒普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地精确再现了太平洋珊瑚家园的环境条件,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做出下潜手势。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结束水下作业后,黄雯(左)与伙伴在水面上合影。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将珊瑚苗托“种”入苗床。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左)与伙伴将珊瑚捆扎在苗床上。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左)与潜伴将掉落在海底的珊瑚捡拾收集,待将珊瑚固定在苗托上后,再次下海将其放置于苗床上生长。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海域,黄雯将珊瑚苗托“种”入苗床。

↑4月8日晚,在广西涠洲岛珊瑚馆,黄雯(前左三)对涠洲岛旅游业潜水从业者进行珊瑚保护知识培训。

↑4月7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附近的海域上,黄雯(中)检查装备准备潜水作业。

↑4月8日,在广西涠洲岛珊瑚馆办公室,黄雯指导学生进行珊瑚修复相关课题调研。

↑这是4月7日拍摄的涠洲岛珊瑚礁修复实验区附近的海域(无人机照片)。

来源: 新华社

本文源自头条号:光明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珊瑚乡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各村走访调研

为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走深走实,确保全乡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近日,乡党政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各村和部分乡直办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对全乡党史学习教育、疫情防控、裸房专项整治、防汛抗旱等工作进行再检查、再推进、

复制成功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qinglan075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微信号:qinglan0756添加微信